Sunday, June 29, 2008

读诗日新

《离思五首·其四》唐·元稹
曾经沧海难为水,
除却巫山不是云。
取次花丛懒回顾,
半缘修道半缘君。

偶然看到这首诗的全貌,这才算是明白了沧海与彩云之喻。其实前两句早已熟记(《天龙八部》中引用过),但只是随目而过,也从没去细想过。毛糙毛糙……
孟子云沧海,宋玉曰彩云,元稹取两者之精,意境深远,可谓诗简而情炽。
想起柳永的《雨霖铃》最后两句,颇有相近之意。“此去经年,应是良辰好景虚设。便纵有千种风情,更与何人说?”不同之处在于元诗由始至终都保持一种淡淡的感觉,而柳词却有更多的悲伤,更多的无奈。以外伤比之,如果说柳词是新伤,元诗就是旧疤啦。柳词可谓伤之切,元诗可谓痛之深。
有人说元稹的“修道”只是一种借口,颇不认同。虽是柳词言新别,元诗话旧人,但没有新别哪有旧人?想来元稹一定也曾像柳永一般悲伤与无奈,一定也曾无语凝噎。但元诗既言非水非云,定然不会靠他人来减轻伤痛,只会默默的承受。然终至“懒回顾”,定是在感受了太多悲痛以后才渐渐学会了平淡。而修道又是让自己平淡的最好的方法,但终究还有“半缘”。所以修道因君而起,何言“遁辞”?
虽无悲离之辞,却含思念之情 ;纵有修道之意,却无忘却之心。

在网上看诗评,或云元稹轻薄,言之戳戳。突然想起《读书》近两月中连载的《史中有史》,颇有感触。看来文学史和文学评论真是个有意思的事情啊。这里就胡乱写点自己的感受罢了。

Tuesday, June 17, 2008

观察的角度

看到了大家的回复,既有亲友也有同窗,感谢大家的关心。
很有意思,大家留下的评论颇有不同,而不同评论中的我似乎不尽相同。难道大家说的不是同一个我吗?
想来我可是一如既往啊,生活、性格、人品。所以并不是我有什么不同,而是因为看我的人不同,所以我在大家的心目中也就有所不同。每个人在自己的心里都有一套看待世界的准则——世界观,它因每个人的经历不同而不同。既然准则不同结果又怎么能一样呢?
可以说每个人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上看这个世界,角度各异世界也就有各异。所谓“横看成林侧成峰,远近高低各不同”罢了。
换一个科学的说法就是,事物本身是不能正确地观察的。爱因斯坦说当我们观察一个粒子的时候,我们同时也在改变这个粒子的运动状态。那么可以说我们是永远不可能得知事物真实状态的。不同的观察角度只是在于对事物改变的程度不同而已。
这个可以这样解释:你在了解一个人的同时也在改变一个人。所以要了解一个人,何不找一个最满意得角度呢?扯远啦……

上述都是扯淡啦(上一篇可不是),自己向来寡言少行,少于被人了解也是常事。自己对自己写出来的东西都颇有点惊讶,何况别人呢?

Tuesday, June 10, 2008

长发飘飘,背影倩倩

一日,一朋友言介绍女朋友。随口答应,思多识一友而。至见面相识只觉极为普通,直至交言相约竟颇相投,喜之甚哉,无以言表。遂追之,初感顺,踌躇满志。然忽闻无意,独余无奈。

昨天看见一个女孩,长发过肩,长裙至踝,很像我追的那个女孩。但是再不愿多一眼看清。女孩坐上一个男生的自行车,离开。留给我一个长发的背影,多少郁闷了一下。
曾经很想把这个长发背影写下来,曾经很想把这个长发背影留下来,只是无缘。惜哉,叹哉。
想来也过了两个月左右,凭我丰富的被拒经验怎么也该洗心革面了。然而时不时还是要郁闷一番。苦哉,悲哉。
一个人离开时,能看到的总是背影,因为等待。等待背影消失的在远方;一个人离开时,能看到的只能是背影,因为前行。前行的你,看不见脸。
离开,一个结束与一个开始。淡淡的记下心情,让自己远行。但愿遇到的还是飘飘的长发,但不要是倩倩的背影。

佳人去,独留影,思量空悲情。
事事纷,缘无定,荆棘自前行。